星座迷戀的心理學分析

星座迷戀的心理學分析

內容提要:這是一篇關於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研究的論文。文章以對大學校園裡時下流行的「星座迷戀」這一現象所進行的問卷調查的統計結果和網上訪談資料為基礎,從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角度就「大學生是怎樣接觸到『星象學』的?」、「為什麼它可以在大學生中如此流行?」、「它是否真的到了另人擔憂的程度?」、「它會對大學生的行為產生什麼影響?」、「大學生是否認為這是一種現代迷信?」等問題做出了分析,並探求了這一現象的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原因。相信本文對將來進一步瞭解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的心理和行為會起到一定的作用。

  關鍵詞:

  星座文化 星象學 青年文化與青年時尚 迷信 自我防禦機制 「合理化」作用

  正文:

  一、緒言

  近年來,「星座決定命運」的說法在社會中流行開來,尤其是大學校園裡的青年學生,對此很是熱衷。如果說中、小學生對它的「迷信」多半是由於他們年齡尚小,世界觀發展還不成熟的話,那麼「星座迷戀」現象在大學生這一高知識群體中的流行就不能不讓人產生疑問了。

  可以發現,各大報紙和電視媒體對此都有過相關報道。可見,社會已經越來越關心這個問題了。在一些青少年雜誌上,「星座與命運」、「星座與性格」等等,已經成為了一個重大的賣點。而在大學生中,各大高校的BBS上幾乎都為「星座」開闢了專版,網絡正以它特有的廣度、深度和速度成為「星象迷戀」現象最有力的傳播者。

  作為一個學習社會學的大學生,我對「星象迷戀」現象在大學生中流行的關注,不僅出於好奇,而且出於責任。大學生是怎樣接觸到「星象學」的?為什麼它可以在大學生中如此流行?它是否真的到了另人擔憂的程度?它會對大學生的行為產生什麼影響?大學生是否認為這是一種現代迷信?這些問題都是本文試圖去瞭解和探討的。

  作者通過問卷調查和網上訪談的方式對此現象做了調查,並試圖就以上提出的問題做出社會心理學和社會學的分析。調查發現,大學生對「星象學」的態度是模糊的。就所謂調查整體來說,遠沒達到篤信的程度,而只是停留在娛樂、消遣的程度上。所以,「星象迷戀」在大學生中的流行可以視作是這個特殊群體的亞文化表現,而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因素和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及中國的傳統文化都在這個現象的形成中起到了一定作用。希望本文的結論可以為進一步研究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心理和行為起到一定作用。

  二、關於本次調查的說明

  本次調查是2001年4月進行的,分為問卷調查和網上訪談兩部分。問卷調查的調查對象是北大和清華的各100名在校本科生,採用宿舍發放問卷形式;訪談是在網上進行的。所以,此次抽樣是非概率抽樣。調查假設幾乎所有大學生都上網。問卷調查在北大和清華各發放100份,發放考慮了文、理科學生的比例和男女比例。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76份,其中北大回收100份,清華回收76份。

  本次調查的不足之處是,問卷設計時間倉促,忽視了初試調查,有些問題是在同學們填寫問卷的過程中才發現的;問卷發放的規模小,代表性差;網上訪談內容比較零散。

  本次調查的問卷部分的數據的統計結果由SPSS10.0軟件支持。

  調查問卷及網上訪談內容見附錄。

  三、調查結果及相關分析

  (一)樣本的背景情況(有效問卷176份)

  來源:北京大學(100份)和清華大學(76份)

  文科:47.4%理科:52.6%

  年級:大一:32.1%大二:11.7%大三:11.7%大四:44.5%

  性別:男:59.1%女:40.9 %

  年齡:18歲--25歲

  (二)統計結果分析與相關結論

  由於問題中基本是定類和定序變量,因此統計用頻次和眾數分析,並對其中一些變量做了交叉匯總的統計。經過對統計數據的分析,大體可以看出「星象學」在被調查大學生群體中的流行情況和大學生對它的態度:

  1「星象學」在大學生中影響廣泛,但不深入。

  絕大多數被調查者(155個人,占被調查者總數的88.1%)都知道自己是屬於哪一個星座的,可見它影響範圍極廣,在最後的主觀題,「提到星座一詞,你所聯想到的字眼有哪些?」一題中,經統計,被調查大學生所列出的字眼中,與「預測及其內容」有關的佔第一位,而且遠遠大於排在第二位的與「科學的,天文學」有關的字眼。另人驚訝的是,排在第三位的是使人聯想到與「動畫片和漫畫書」有關的詞(其中大部分都是大一的學生),接下來則是認為「星座」與「迷信」有關的字眼,這再一次證實「星座預測」在大學生中的巨大的影響。

  但在後面問到「你是否知道星座的最初用途?」時,只有76位被調查者選擇的「占星術」(關於「星象說「:用十二星座來命名黃道十二宮,是古人對天象的觀察,也是對整個自然觀察的重要一項,占星術就是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所以星象說往往是客觀的觀察加上迷信的猜測和神秘的聯想。只有到了近代,天文學獨立成為一門科學學科,情況才有了根本的轉變。占星術和星象說所保留的就只有原始迷信了。當前,海外的「星象學」以西方的天文學關於星座分佈與運行為依據,也很有影響。),占被調查者總數的43.2%,因此,我們可以說它的影響雖然範圍極廣,但程度也相對較淺。當被問到「是否常去BBS星座版或星座網站瀏覽?」時,選擇「幾乎每次都去」的僅佔2.3%,選擇「不是每次都去,但常去」的占17.6%,而選擇「偶爾去」的占80.1%,由此我們可以說,被調查大學生大部分人都只是星座網站或版面的「過客」,而真正「癡迷」此道者只佔很小的比例。

  2「最初接觸」的途徑比較集中於大眾傳媒和周圍人的影響。

  在回答「你最初是怎樣接觸到星座的?」這個問題時,75位被調查者選擇了「書刊雜誌」,占總數的42.6%,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聽周圍人說起」,有69人,占總數的39.2%,這兩者之和為總數的81.8%,可見,大部分被調查者都是由這兩個途徑接觸到「星座」的,而選擇「網絡」和「電視」的共佔13.1%,另外,選擇「其他」的有大部分註明了是從「同學錄」、「日記本」和「漫畫書」等地方最初接觸到的,我們可以把他們也歸為傳播媒體。

  那麼,可以看出,大眾媒體和周圍人對個人行為的影響,個人容易受所處群體的亞文化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從眾心理的體現。從眾是在集體影響下放棄個人意見而與大家保持一致的心理行為。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從眾現象之所以發生,主要是由於集體規範壓力與信息壓力對個人的作用造成的。集體規範一旦形成,它就有迫使其成員去遵守的力量,集體規範的遵守與否是一個成員是否受集體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為了不被集體所排斥,個人常常在集體規範的壓力面前出現從眾現象。另外,從眾的產生也常常與信息不詳、情況不明、把握性不大有關係,這就是所謂的信息壓力。青年文化的流行有從眾的因素起作用。

  3大學生對「星座預測」的準確性並不要求,其態度主要以娛樂為主;大部分學生對於「星座預測是否是一種迷信」持模糊態度。

  在問到「訪問星座網站的主要目的是什麼?(多選)」的時候,經過各選項眾數統計,在157份做了此題的問卷中,有33人選擇了「看看最近各方面運氣如何」,占21%;35人選擇「好奇」,占22.3%;91人選擇「消遣、娛樂」,占58%;8人選擇「把它當成一種與同學交往的方式,聯絡同學」,占4.5%,可見,只有「消遣、娛樂」一項是同學們對待「星座網站和版面」的主要態度,網上訪談的結果也得出一致的結論。為了研究大學生對「星座預測」的態度,我在清華BBS上發表了以下言論:「什麼時代了,這種迷信的東西大家還信!其實信星座跟迷信沒有什麼兩樣,為什麼在大學裡這麼熱呢?搞不懂啊!!」很短的時間內就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對,例如,「不信還不能看了?娛樂娛樂啊」「呵呵,這裡多是灌水文章,大家開心而已」「你不覺得在這裡大家得到了聯繫嗎?其實沒說信不信的,我覺得也沒什麼迷信的,難道要大家沒什麼娛樂的說?」「你可以不信大家也不一定信反正閒著鬧著玩唄」……

  所以,大可不必擔心我們的大學生迷信此道,從而會危害社會的進步,要相信大學生的判斷力。

  當詢問到大學生對「星座預測準確與否」的態度時,49.1%的人認為「馬馬虎虎」,並且58.5%的人覺得周圍人也認為「馬馬虎虎」;認為「很準和比較準」的共佔20.3%,覺得周圍人也持此看法的占22.2%;而認為「不太準和一點都不准」的共佔30.6%,認為周圍人也持同樣看法的占19.3%。可見,幾乎一半的人對星座預測的結果只是持一種中間態度,而這又進一步證明了大學生只是把它作為一種娛樂。

  接下來是一道態度更強烈的詢問題「你是否認為星座預測是一種迷信?」從統計結果顯示來看,25.3%的人肯定的選擇「是迷信」,29.3%的人肯定的選擇「不是迷信」,而其餘的45.4%的人則選擇了「說不好」,可以看出,幾乎一半的人對「星座預測是否是一種迷信」持模糊態度。

  為了能更好的瞭解大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的態度,首先,我們必須搞清楚「迷信」的概念。有社會心理學家認為「迷信通常被認為是一種『非理性的、無根據的信念』,其外化為迷信行為」。《社會心理學辭典》中給出的迷信定義為「在缺乏充分根據的情況下持有的某種觀念或信念,有些權威人士把迷信看作是人們最初企圖理解解釋不了的事物、解釋複雜而混亂的世界的派生物;其他學者,突出的如行為主義者,認為它是人們認識不了周圍世界中自己的行為和與之相繼發生的事件二者間存在或不存在的因果關係的自然結果。」因此,「星座預測」這種貌似有充分根據的現象是應該屬於迷信的,而且其最初的產生也是為了解釋那些所謂的「超自然」現象。大學生對此之所以持一種「模糊態度」主要是因為它從西方傳入中國不久,並且是以客觀的觀察星空為基礎的,可以說是借科學做載體,同時,它又不同於我們中國一直在反對的封建迷信,因此出現判斷標準的混亂(網上調查引起的一次爭論也能代表很大一部分人的態度。),而青年對其他異文化、新鮮事物的好奇也導致了對這種文化的接納和包容。

  4青年群體,尤其是大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還沒有確定下來,因此,他們會追求一些可以確定的、能給他們保證的東西,所以,他們會去相信「星座預測」。

  調查中我們發現,在性格、職業、季節、健康、愛情、天文學、財運這幾方面與星座有關的資料中,被調查大學生最想瞭解的前三項依次為性格(46%)、愛情(26.1%)、職業(22.7%)。在這個問題中,選項在設計上有意把有關「科學」的選項與有關「星座預測」的選項相混雜,但被選出來的前三項都是與「星座預測」有關的,這說明「星座預測」這一現象的流行目前雖不會在很深的程度上影響大學生,但也決不能忽視,需要社會、學校加以正確的引導。

  由於主觀題「列出你所訪問過的星座網站」的答案的多樣化,所以我只做了大概的統計,得出的結論是:大學生最常在高校的BBS上得到有關星座的信息。這應該與大學生所處的生活環境有關。

  5性別差異在對待「星座預測」的態度上所產生的影響。

  在調查過程中,我發現不少男生認為「關心星座」是女孩子才愛做的事情,而且還認為對「星座預測」比較相信的往往也都是女孩子。真的是這樣嗎?為了研究性別差異在此問題上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在統計中,我把「性別」作為控制變量,對「你認為星座預測是否準確?」「你是否認為星座預測與迷信有關?」這兩道題的數據做了交叉匯總的統計,結果發現男生和女生在對待這兩個問題上確實有著顯著的不同。

  表1與表2分別列出了其統計結果:

  表1:你認為星座預測是否準確?(控制性別變量)(略)

  表1的結果顯示,選擇「非常準確」的共5人,其中1名男生(20%),4名女生(80%);選擇「比較準確」的共30人,其中男生9人(30%),女生21人(70%),而從男、女生各自的整體來看,選擇前兩項的男生(10人)占男生總體的9.8%,而女生則有25人,占女生總體的35.2%;而對「星座預測」的準確性持中間態度和後兩項態度的,男生共有92人,占男生總人數的90.2%,而女生則只有46人,占女生總人數的64.8%,可見,兩者差異是很顯著的。這說明女生比男生更易對「星座預測」感興趣。

  表2:你是否認為星座預測與迷信有關?(控制性別變量)(略)

  表2的結果顯示,肯定地認為「星座預測與迷信有關」的共有44人,其中男生有35人(79.5%),女生9人(20.5%);肯定地認為「否」的共有51人,其中男生21人(41.2%),女生30人(58.8%)。從男、女生各自的整體來看,男生中認為「是」的占34%,認為「否」的占20.4%,女生中認為「是」的則占12. 7%,認為「否」的占42.3%,可見,男生對「星座預測與迷信有關」持有比女生更強烈的肯定態度,女生則持有更強烈的否定態度。

  四、探求「星座」文化現象的社會學與社會心理學原因

  通過以上的統計結果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星座」文化在大學生之中的流行絕不是偶然的。它是具有青年群體特有特點的一種文化現象,又受到個人心理和社會心理、社會環境以及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共同做用,才得以形成的。

  (一)青年群體的心理特點決定了「星座文化」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流行。

  觀察「星座文化」可以發現,它基本上是青年人群體所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是屬於青年人所獨有的,極少發現有中老年人加入其中。青年文化是現代大工業社會的產物,是「青年在參與各種社會活動時由其特殊的行為方式所體現出的獨特的價值判斷、人格傾向、審美情趣及思考方式的概括」。帕森斯最先使用了「青年文化」這一概念,他認為:「青年文化是青年人共同分享的獨立的文化系統。一種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不負責任的青年文化與強調職責、服從和生產勞動的成人觀念存在著衝突。青年文化強調放縱無羈的生活方式,抗拒成年人對他們保佑的希望和約束。」不難看出,帕森斯把青年文化定義為一種放縱性的亞文化,而青年文化的本質並非放縱性,而是反叛性。青年是新生的一代,比老一代思維活躍,對事物有新奇感,不願墨守成規,總是以自己的眼光看待傳統和現代社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提出與眾不同的主張。青年文化的叛逆性的主要表現之一就是其所具有的情緒性。青年心理和生理的不成熟決定了他們容易感情用事,這是青年非理性衝動的根源,反映在文化上,就是青年文化的情緒性。這種文化上的情緒性的表現即為青年時尚的興起。由於「星座文化」在大學裡十分流行,我們也可以視其為一種大學生特有的「青年時尚」。所謂青年時尚,是指在一定時期內,青年群體普遍流行的某種生活規格或樣式。具體來說,就是指一個時期裡相當多的人對特定的趣味、語言、思想和習慣為等各種模型或標本的隨從和追求,這種隨從和追求本身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青年時尚所蘊涵的文化,是一種隨時代變遷而不斷演變的價值觀。青年時尚之所以流行,與青年本身的主觀條件和心理因素密切相關。而對於個體來說,心理因素往往起著決定的作用。

  日本社會心理學家蔭山莊司說過:流行是青年人創造的。說明了青年本身在時尚的製造與流行中的地位與作用。青年群體由於其生理與心理的固有特徵,對時尚有著本能的敏感、先天的愛好與急切的追求。

  80年代以來,轉型時期的新舊兩種體制、兩種思想、兩種觀點的並存對峙所形成的碰撞與摩擦日益劇烈,使這一代青年人未能從根本上擺脫「邊緣人」的地位,他們的社會化極其向成年人的過渡遇到了相當大的困難和嚴峻的挑戰。青年時尚之所以快速流行,也是青年的從眾模仿心理和個性表現心理因素交錯影響的結果。青年時尚能迎合青年的個性追求與自我實現的願望。青年作為身心尚不完全成熟的社會群體,特別急於模仿社會上或自己周圍的人群中那些正在流行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以求得社會的認同,適應迅速變化的社會生活,獲得安全感,從而達到心理上的平衡。青年的從眾模仿心理,即「求同於人」的心理,是青年時尚流行的重要的心理條件。這一點在前文「統計結果分析」的(2)中也做了詳細的論述。

  青年人的未確定性也決定了他們這一群體要追求確定的東西,這一群體的特徵是:大學生的地位是臨時的,他們對新事物好奇、心理發展還不成熟、前途未卜、未來空白,在社會上還沒有一個穩定的地位,這樣的特徵就決定了他們對待「星座」文化的態度。

  由於在中國沒有一個像在西方國家那樣占統治地位的宗教,而大學生這樣的青年,他們的心理正處在一個需要引導的時期,其社會地位的臨時性決定了他們處在「角色混淆」的階段,對自身和社會充滿了各個方面的困惑,所以,他們希望確定性的東西,而「星座預測」則正好符合了他們在這個時期的特殊的心理需求。康德曾經說過:「我一定要給信仰留一塊地盤」,這種心理上的需求是人人都會有的,只是在個人一生不同的發展階段表現不同罷了。

  (二)對自身行為的合理化。

  前文中我們已經明確了迷信概念,根據「星座預測」的各方面的特徵,可以判定它應該屬於一種現代迷信。這種超自然的神秘文化在人類思想的某個領域始終保存,不分種族、不分國家,人人都或多或少有此需求。個人所受的教育程度的多少只能對個體的迷信表現程度有所影響。人們之所以相信一些神秘文化,也多是基於此種心理需求,即需要找些理由把自己的行為合理化,對於大學生群體,他們對與「星座預測」的或多或少的迷信,也有出於此原因的,但同時由於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又在這個方面形成了他們自己的特點。大學生對為使自身行為合理化而相信「星座預測」的行為,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1遇到失敗或挫折後,把自己行為合法化、合理化,以求得自我心理安慰。

  對一些在生活中受到失敗和挫折的人來說,迷信是他們精神安慰的鴉片,是心理自我防禦的需要。人由於社會規範的約束而不得不壓抑自己的一些慾望,由於社會條件的局限或本身能力的不足而行為失敗,應當說是極其普遍的。然而,人們並不願意直接承認自己的失敗或無能,於是,就具有了心理自我防禦機制。

  「合理化作用」便是這種機制的主要形式之一。所謂「合理化作用」,是指當人的某種願望不能得到滿足或是某件事情沒有做成功時,會自覺不自覺地用某些「合理的理由」為自己的失敗或無能進行辯解,以求得心理的平衡。常常聽到有人在遭受挫折時感歎「自己運氣不好」、「命裡注定」,就是這種心理防禦機制在起作用,他們期待冥冥中有一個人所不能控制的所謂的「命運」來把他們所受到的挫折找到合理合法的解釋。

  2把「星座」的預測與自己的理想相結合,用這些說法使自己為了實現理想的行為找到一個合理化的依據,或者說,年輕的大學生是在為自己的夢想(Dream)而努力,在這樣一個尋夢的過程中,尤其是對於那些追求一些目標卻又信心不足的人來說,「星座預測」給了這類人一種精神和心理上的支撐和行為依據。那麼我們也可以這樣認為,這種行為在某種意義上又不完全是迷信,而是一種自我實現、自我預言、自我印證,它強化了目標意識,使個人會更努力的朝他的理想邁進。

  3由青年群體的特有的,在生活各個方面的不確定性所造成的,這也是最普遍的一種心態。青年大學生在今後的生活、學習、愛情、工作等各個方面均還是個未知數,所以他們追求一些確定的東西,希望可以對自己的未來瞭解、掌握。而青年人特有的好奇、追求新事物的行為也會在「星座預測」中找到其合理的解釋。

  (三)自我暗示導致一些人認為「星座預測」結果準確。

  不可否認,在調查的過程中,有為數不是很少的人認為「星座預測」的結果是準確的,而且在前面的數據分析中,控制性別變量以後得到的結果更加明顯:女生對其的相信程度大大高於男生。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之所以有一部分人認為這種預測是準確的,與其自身的自我心理暗示是分不開的。就是說,在看了「星座預測」的分析後,人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它所帶給個人的心理暗示,這種暗示可能會導致人在行為時不自覺的按預測結果去做,於是人的行為的結果就與預測的結果相符了,也就導致人們更加相信它,下一次還傾向於迷信行為的反覆,而這類行為的一再反就會導致人們越來越相信它,最後就會達到社會心理學中所說的態度改變的「角色扮演」的效果。

  不可否認,在預測的結果與自身的經歷偶有巧合時,我們會驚歎於結果的準確,並形成強烈的心理刺激,使人記憶深刻。反之,當出現不準確的結果時,則人們會表現出很容易就忘記這樣的結果的傾向,這在社會心理學中也以實驗驗證過。這也是一些人認為「它的預測是準確的」的原因吧!在前面的統計分析中,女孩認為「星座預測」是「准」和「比較準」的比例大,可能是因為女生認識問題較之男生更感性,更容易接受自我心理暗示所致。社會心理學認為,當人們經常重複一種行為而又不斷被肯定後,就更傾向於繼續做下去。那麼可以說,女生整體中的這種傾向也會導致女生比男生更容易相信「星座預測」的結果。

  (四)受中國傳統文化心態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尊天認命,可以說是中國的傳統心態了。孔子曾經因為政治上、仕途上的抱負難展而發出「生死由命,富貴在天」的感歎。隨著孔子地位的不斷提高,他的話也越來越具有權威性和號召力,越來越有力的左右著傳統社會中人們的心態和人生。於是,「生死由命,富貴在天」也就慢慢成了人們尊認天命的信條。這種影響力甚至在今天的生活中,我們仍能強烈的感受到,中國人的人生與生活,似乎已與「天」和「命」難解難分。

  於是,大學生雖然認為自己不相信「命運」,但二十幾年的社會傳統文化的浸潤已經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個人的心理,尤其是當他們遇到挫折、失敗的時候。所以在他們去尋求心理慰藉時候,就會去相信離他們最近的預測(並且還是一種不同於主流文化的新鮮東西,這就更符合青年人的心理需要了)--「星座預測」了。因為在中國,長期以來對封建迷信的反對已經使大學生離「看相」、「算命」實在是太遙遠了。

  (五)社會的變革和社會環境也對人們的心理產生巨大的影響。

  目前我國正處在社會大變動時期,社會失范現象較為普遍地存在。社會失范又必然帶來人們思想觀念及其外在行為表現的多元化,造成各類越軌行為明顯地增多。而大學生本身在各方面就都還不夠成熟,因此可能會由於對社會大變動的不適應、對原有觀念的懷疑而產生心理上的迷惘。他們需要另外的觀念來填補其內心的空缺,以獲得精神寄托,並需要用它們來解釋自己不能根據以往的價值體系加以解釋的種種新出現的社會現象。而「星座預測」又是唾手可得的,於是大學生便把他們納入自己的價值體系之中。

  從深層文化心理上看,我們缺少近現代科學文化的傳統,是一個重要原因。一方面,在社會經濟轉型過程中,一些人對巨大的社會變革缺乏科學的認識,感到難以掌握自己的命運,從而祈求某種神靈的保佑;另方面,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深藏著許多超自己的迷信思想,可以作為習慣的心靈慰藉。

  五、結語

  「星座迷戀」現象在我國大學校園中之所以出現,可能有很大一部分人是追求時髦,但我們應該認識到,星象學在西方可能已經被符號化了,也就是說就像中國人對十二生肖的態度,在最初它是具有迷信意義的,而經過長時間的「民俗化」,到了現代,已經沒有人視其為迷信了,而僅僅是把它視為一個象徵,一個符號,它不能說明任何更多的問題,就像一個中國人的屬相是「蛇」,人們除了可以知道他是哪年出生以外,也不會再知道更多的信息了一樣。而從前文的調查結果來看,我國大學生對「星座說」的主體態度是模糊的,把它作為一種娛樂、消遣,而不去判斷它到底是不是迷信。所以,我認為中國的大學生可能也已經把它符號化了,而不是篤信,應該說,這種把迷信符號化的過程是與大學生所受的教育程度很高分不開的。社會和學校應該充分地相信大學生的判斷力,不要只看到現象就一味地擔心,否則,既會影響到大學生個體的正常發展,也會給社會的進步帶來不良後果。

  主要參考文獻:

  ⒈夏學鑾,《整合社會心理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⒉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編,《社會學論文選》,1988年版

  ⒊〔美〕莫裡斯‧羅森堡拉爾夫‧H‧特納主編,孫非等譯,《社會觀點的社會心理學手冊(1981年版)》,南開大學出版社

  ⒋鍾科文杜鎮遠著,《走出無知的迷宮--現代迷信分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1月版

  ⒌盧淑華編著,《社會統計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4月

  ⒍楊治良主編,《現代人的心理迷信--偏執心理現象分析》,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

  ⒎於洪生主編,《破譯迷信--一份關於現代迷信的報告》,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

  ⒏陸震,《中國傳統社會心態》,1996年版,浙江人民出版社P33-40

  ⒐劉少蕾,《自我實現與時尚流行--當代城市青年時尚的社會心理學分析》,《當代青年研究》1996年第5期,P26-29

  ⒑李永波,《商業發展與青年文化》,《青年研究》1997年12期,P12-14,9

  ⒒樂國安,《迷信心理剖析》,《人民日報》1996年10月11日

  ⒓劉德寰,《市場調查與預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⒔馬廣海,《應用社會心理學》,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星座知識
星座百科
星座查詢
免費取名